您当前位置:首页 > 美国大学申请 > 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

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1日 来源:

编者按:黄少华博士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的SAT/PSAT/ACT英语课,享誉北美。此外他还给高中生提供大学升学、尤其是申请文书的指导,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他的这篇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包括黄教授儿子在内的成功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国名校申请的关键要素,堪称经典之作。

声明(Disclaimer):

  • 本文所述不可应用到美国的普通州立大学,因为普通州立大学的录取主要看成绩。

  • 本文所述也不适用于有高超的体育和文艺才华的孩子。

  • 本文不带有鼓励学生申请美国名校的功能。上不上名校都可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您对进名校不屑一顾,请对本文也不屑一顾。但如果您家孩子有意愿报名校,这篇小文兴许对你有用。

  • 本文关于名校录取方式的讨论不含有对非名校的褒贬。所有讨论都基于客观的观察。

  • 本文不具有广告效用。由于我的时间有限,深感无暇顾及太多请我帮助的高中生。本文的写作初衷纯粹是希望用我独特的经验为给懂中文的家长提供免费资讯,把我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前 言

随着全球的国际化到来,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父母期待孩子就读于美国名校,华裔父母更是如此。2016年9月,我在自己的SAT/ACT英文班里做一个讲座时通过实时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是亚裔学生,以华裔和印度裔为主;98%的学生称他/她们的父母希望孩子进美国名校。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让很多父母对美国名校申请、录取以及资料准备等出现诸多误读,影响到孩子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过去的一年多来,在我的教育微信群里看到中国大陆的一些家长和在北美居住了一段时间的家长都喜欢把成绩(GPA 和 SAT)当作报名校的主要衡量标准。有些家长也知道需要社区服务,于是甘当勤劳的车夫把孩子们送东送西。虽然花去额外的时间,但至于为什么要做社区服务,从家长到孩子都语焉不详。有的说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听起来没有诚意);有的说是因为听说大学喜欢服务他人的学生(社区服务只是为了报大学吗?)。


我隐约感到,不少北美的华裔家长,尤其是经过中国高考成长起来的家长,可能需要在美国名校录取方面补补课。名校,不该是孩子升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如果是因为对录取程序的不了解,而影响了优秀的孩子,那就是家长失职。因此,本文试图从技术层面入手帮大家解读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


既然讲到这个主题,我们首先要定义“美国名校”。本文中的美国名校是指各类本科录取率低于约25%的大学。如果用U.S.News的全国性大学排名来算的话,大概是前40名的大学,但这个排名没有包括一些极其优秀的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排名越高的大学录取率越低,并且呈逐年总体下降的趋势。排名高的大学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华裔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排名高的大学是否适合你家的孩子,属于另外一篇文章要讨论的范畴。众多大学对族裔名额的限制、对华裔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影响,也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那么接下来,让我直奔主题:上美国名校这个游戏怎么玩?


这是我为本文做的图解,本文将围绕这张图来解说。


一.名校录取的基础—GPA和标准化考试分数


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所以,分数是学习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衡量标准。从这一点来讲,全世界都一样。


首先,美国名校录取学生都要看两个指标。GPA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这两项也是大部分普通美国大学录取时要看的指标。GPA是一个学生高中里直至递交大学申请时所积累的平均成绩。GPA能够最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长期(高中4年)的表现。所以,GPA的重要性在美国名校录取中高过SAT成绩的重要性。


GPA有加权和非加权之分。许多学生会选相当于大学水平的AP课。AP课的最高分是5分,而非AP课的最高分一般都是4分(有的学校honor课是4.5分)。加权是指把AP课的最高分就按5分来算。于是,GPA就有可能高过4分。AP选得越多,获得的单门课程的分数越高,GPA就越高。华裔学生获得4.7分或4.8分GPA的情况并不鲜见。非加权就是把AP课的5分仍然按4分算。有的学校有加权和非加权两种算法,供大学招生官参考。有的学校不加权。


孩子在这种学校里学习,当家长的有时就在想:这不是选不选AP都一样了吗?那还不如全选简单的课就得了?问题是,GPA是看不出差别来,但成绩单上有课程的名称。招生官不是傻子,如果有两个学生做比较的话,选AP课多的学生入选的概率就高,因为招生官会认为这样的学生选难课,喜欢挑战。


由于GPA是累积的,所以对那些在九年级的时候还没有明确方向,尤其是花大量的时间玩游戏的孩子来讲,最后的GPA会受影响。在12年级,GPA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在同年级里的排名,而大学招生官会根据排名来筛选学生。


告诉你一个秘密:不少高中声称不给学生排名,理由是不给学生增加压力,但每个学生的GPA的数据和其他的数据都是现成的。学生看不见自己的排名,但招生官如果索取这样的信息而且学校配合的话,排名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录取结果。


如果只用GPA来做录取的衡量标准会很成问题,GPA只展现了一个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校里学习的状况。招生官要招众多高中的学生,而一个高中的GPA与另一个高中的GPA很难有可比性。设想一个是集全州尖子的公立高中,如 Illinoi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ademy(其他一些州也有类似的高中)或全美顶尖的私立高中,而另一个是内城(inner-city)高中,两者的课程设置和课程难度有较大的差别。后者的GPA4分,与前者的GPA4分,无法准确比较两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熟与成就。所以需要通过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来统一衡量。图中的TESTS指的是所有的标准化考试。


对高中生来讲,最基本的两个标准化考试是SAT与ACT。除了这两个,还有可选的SAT2的考试。AP考试和IB考试事实上也是标准化考试。SAT与ACT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要不要都考?什么时候考?要考多少门SAT2,AP和IB到底选哪个?听说要考8门AP且门门拿4或5分能拿National AP Scholar的奖,但学校没有提供那么多AP课怎么办?如此等等的话题不是本文的重点。现成的文章已经多如牛毛,大家在我的微信群里常常有转发,可以自己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教育界就标准化考试到底能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平,SAT到底在测什么等话题有过持续的争论。以至于近年来,不少大学不再要求学生提供SAT或ACT成绩。但是,美国的大多数名校不仅要,而且很多还要可选项的SAT作文或ACT作文的成绩。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想报美国最好的大学,但连作文都不敢考,孩子怎么能从人群里脱颖而出?所以想报美国名校,标准化考试一定要考好。


由于众所周知的大学录取中的和种族相关的考虑因素,华裔的分数必须要足够好(如本文开头所说,本文所做的是技术层面讨论,不是政治层面的讨论。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是否对华裔造成不公等等话题,已有其他有识之士在做不懈的的探讨。本文没有意图花时间讨论)。


那么多好在算好呢?在我的SAT/ACT英文强化班里,我给孩子们培养的目标是SAT最低 1560 - 1600分,ACT最低35 - 36分。亚裔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在名校录取时,明显高于其他族裔。一个高中如果允许学生在9-11年级最多能上5门AP,那学生至少要考5门AP考试;如果8门就考好8门的考试。总之,要最大化。这样,不仅GPA会提高,而且能获得更高的AP奖。


GPA和标准化考试是美国名校录取的两大基石,所以录取从这两项开始筛选。分数越高,被录取的机率就越大。这是常理。但仅此而已。GPA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是美国名校录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美国普通州立大学来讲,GPA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却是充分条件。

讲到族裔的问题,我顺便讲一下录取筛选的多层次问题。学生们通过CommonApp.org 递交自己的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5个学术荣誉,和10项活动。对一个大学来讲,把GPA排名,把SAT成绩和ACT成绩排名,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有的学生只有一个学术荣誉,而有的学生有很多。把荣誉与活动的多少与质量(全国级别相对于地区级别等)排名也不是个难事。但是,之后的录取工作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排名最靠上的学生录取了就完事。


举例来讲,一个高中里可能会有20个学生报斯坦福大学的,但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被录取。从中国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有500人,但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被录取。所以同一学校或同一国家的学生先互拼,把最好的几个留下来放到大的pool(被考虑的学生人群)里面去竞争。在留下来的那些很优秀的学生又要做族裔平衡,性别平衡,还要考虑 legacy 的问题(父母有否在此上学)。所以录取筛选不是纯粹靠排名,至于合理不合理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技术层面的考虑。


关于GPA,有些家长在我群里问过我,如果我孩子在竞争激烈的高中里只能做凤尾,那让我孩子去竞争不太激烈的高中去做鸡头,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因为第二个选择很有可能会提高GPA和排名,在我们当地的高中里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例。


从理论上讲,大学应该给每个高中均等的机会。但从现实的角度讲,大学会对接触过的高中做 profiling。这个词不好翻译,大约指依据对过去在各个高中里录取的情形,将高中分三六九等。在之前录取过较多学生的学校里,之后的申请的学生机会就大,反之就小。举例来讲,波士顿拉丁学校每年至少有10个学生进哈佛大学,是哈佛大学最大的 feeder school(生源校)。美国大部分的高中里,要是听说有一个学生进了哈佛大学,那是重大新闻啊。进十个?想都不要想。为什么?不光是高中质量不一样,还有profile的不同。


有的高中传统上也有很多好学生,但少有人去报名校,那样的学校就是low-profile(pun-unintended)的学校。进什么高中对进名校的机率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凡事都有例外,做凤尾和做鸡头都有过成功的例子,不可一概而论。但从总体来讲,如果孩子有潜力,还是让她/他进竞争力强的高中。道理很简单,进入美国名校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如果孩子不是很具备竞争力,进了名校可能也会觉得不适,万事不要勉强!


二.名校录取的加分条件—竞赛和领袖才华

对许多华裔孩子来讲,具有超高的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几乎成为“标配”(我所认识的许多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尤其是高中期间来美的学生,由于语言的障碍,这两方面都比较挣扎)。只可惜,好多这样的孩子,除此以外没有太多其他拿得上桌面的成就。如我在另一篇文章《美国名校申请:一个培养与准备的过程》里讲的,“大学招生官的录取决定不是按学生的声称来做的,而是按学生到目前为止的成就来做的。”


报美国名校,上好的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固然很重要,但只是基本成就,属于敲门砖。换个方式讲。但凡敢于去报美国名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学霸,都有杰出的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除非孩子有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如体操世界冠军或全美钢琴比赛第一名。所以,在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个层面上几乎没有可比性。一个孩子如果连这个起码的成就都没有,在这一轮的筛选中大多数可能是立马被刷。留下来的学生会在下一个层面,领袖才华和竞赛上继续竞争。


先从竞赛说起。为什么要参加竞赛? 理由如下:


  1. 无论是GPA成绩还是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都只是衡量一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而竞赛往往体现一个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参加西门子科学竞赛,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等,学生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


  2. GPA高的学生在一个学校里可能属于Top 3%或Top 1%,但在全国这样的尖子学生有一大堆。因标准化考试成绩高而获得National AP Scholar奖或National Merit Semifinalists称号的学生,在全国也一大堆。但在全国性竞赛里拿到大奖的只有“一小撮”。举例来讲,每年西门子科学竞赛进入半决赛的只有大约320个学生。这些是全美成千上万的高中生里的佼佼者。有的竞赛的获奖者只有几名。所以,从高端的竞赛获得的奖项的含金量,大大高于高GPA和高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含金量。


  3. 能够在全国性竞赛中获奖,说明你比常人在某方面花了多得多的努力,以至于有突出的成就。说明你极具优秀的潜质及能力人,很明显,你很牛。于是,相对于pool里面许许多多只有高GPA和高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学生,你的突出成就很容易让你在筛选过程中被保留下来。


从实用的角度来讲,竞赛的唯一目的就是拿奖。大奖小奖都要拿。当然奖越大含金量越高。所以要到全国和全世界去竞争,多拿全国奖和国际奖。如果学生具有全国性的竞争力的话,也应该去参加州一级的,地区级的或市一级的同类竞赛,捎带着把那些小奖也笼过来。


同时,学校里的竞赛也很重要。例如,有的学校设有class award,有的学校也叫department award 或book award,奖给单个科目,如化学学科里成绩最高的学生。因为是一个class(年级)只给一个,所以叫class award。也因为是一个部门,如chemistry department,给化学班上的奖,所以叫department award。至于为什么叫 book award,不知道耶(汗颜!)。大学的招生官很看重这个奖,如果学校里有的话。


竞赛有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非学术性的竞赛,如音乐,绘画,体育等的竞赛,可以参加。如果能拿到全国或世界级的大奖,那另当别论。你可能成为特招生。但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有这个福分。学术性的竞赛,如写作,Model UN,化学,数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竞赛一定要参加。


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讲,非学术性的竞赛奖属锦上添花,而在学术性的竞赛中所获得的大奖很可能会决定一个大学申请的成败。当孩子在填 CommonApp 的时候,需要填五个学术荣誉(academic honors)。这些荣誉含金量越高越好。从学术竞赛中获得的大奖都算数。非学术性的竞赛奖可以填到“十个活动”中去。有的学生一个像样的学术荣誉都没有,有的只有一两个。而参加竞赛的学生可能会有一箩筐。在录取中,高低的区分一目了然。


竞赛还包括夏令营的档次。如果家长对什么是夏令营,要不要参加,参加什么样的夏令营,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不明白的话,请读我的另一篇小文《美国高中生夏令营,到底怎么回事?》。因为在那篇文章里,我已详述关于夏令营与竞赛的关系,所以就请允许我“抄袭”一下自己的文章:


好的夏令营是有竞争性的。你孩子能进什么样的夏令营,尤其是11年级结束时进的夏令营,在很大程度时表明她/他之后能进什么样的大学,因为大学录取官的决定会基于这样的信息。举例来讲,如果你孩子能进RSI,大学招生官立马会对你刮目相看,因为他们知道你在全国性的竞争中大有竞争力。所以,进入有竞争力的夏令营对报大学是来讲是一针强心剂,会大大增加进入名校的机会。


我帮助过的华裔学生中,有高质量竞赛表现的人数相对来讲少很多。没有高质量竞赛表现的学生不一定没有机会。但如果有的话,被录取的机会会大大提高。


不过,且慢!如果一个学生只有或基本上只有高GPA,高标准化考试成绩,和优秀的竞赛表现,这个学生很可能被招生官认为是一个书呆子(nerd)。在我帮助过的毕业生中,我每年都会遇到几个。这样的学生在我帮助下,大多也进了名校,但想进哈佛等超级名校极其困难。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超级名校都旨在培养未来的领袖,而不是未来的书呆子。所以,在录取过程中,已有高GPA,高标准化考试成绩,优异的竞赛表现,并且又展露了领袖才华的学生最有希望。


领袖才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打实的行为和成就。在我《美国高中生夏令营,到底怎么回事?》一文中,我曾举过一例。请允许我再自我“抄袭”一下:


我正在辅导一位住在华盛顿州一个小镇上的毕业生。她所申请的某常春藤大学有如下的问题:在250字内请描述你展现了领导才华的一个时刻。作为学校某一俱乐部的主席,她负责为俱乐部筹款。她要举办一个大型筹款晚宴,于是到处去敲饭店的门,但没有一家饭店愿意帮助她。最后终于说服了其中一家饭店的主人,但只给了她下午4到6点的低谷时段(down time)。学校的指导老师为她着想,只给她定了筹措400美元的指标。但她高兴极了,带着俱乐部的小伙伴们在市内大张旗鼓地到处做广告,以至于后来来了500多个客人。饭店里坐不下,人们只好到停车场站着吃饭。俱乐部一共筹到了两千多元,是那个俱乐部历史上筹到过的最多的一次款项。饭店主人也非常高兴,让她们明年再来。250字,故事讲完了。提到一个领袖的字眼没有?没有。但这个故事生动地,而且真真切切地展现了这个女孩横溢的领导才华…(后记:该学生在2015年底的Early Action中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对高中生来讲,领袖才华最容易展现的地方有两个:学校的俱乐部和校外的社区服务。一般说来,每个高中都有许多俱乐部。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也可以经过校方允许组建俱乐部。有些孩子参加一大堆俱乐部,但没在任何俱乐部里担任职务。他/她可以说,“我学到了很多…”好极了。但从大学录取的角度来讲,这些跑龙套的孩子基本上是浪费时间。有时间投入,但没有对大学录取有利的产出。


所以,参加俱乐部不在于多,但如果考虑到以后要报名校,一定要进入领导层。进入领导层,意味着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样的投入是必须的。进入领导层往往会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领袖才华的具体表现。如果在一个俱乐部里眼看着没有进入领导层的可能性,那就自己组建俱乐部,自己当主席,然后拉一帮小伙伴一起做。让别人做副主席,秘书长等。小一两届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有机会来年做领袖。总之,要双赢或多赢,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想要拉人一起做,就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做人的能力在今后出了学校之后,往往和一个人的学术能力至少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说完俱乐部,让我们来谈谈社区服务。高中生在做社区服务中的一个普遍的错误是,光去做但不想想为什么做。社区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别人吗?不是。因为帮助别人不是高中生的本职工作。社区服务一定能帮到别人,但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社区服务让一个孩子学习到:


  • 如何与人交往(看看你周围的华裔孩子或中国大陆来的孩子有多少个连跟别人打招呼都不会或不敢);

  • 如何与人沟通(在双方都赢的状况下解决问题);

  • 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督促自己去进一步学习,以适应新的环境;

  • 克服困难和挫折;

  • 管理时间;

  • 团体合作精神和;

  • 领袖才华,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这方面,过去多年有不少我辅导过的学生在她/他们的大学申请作文中讲述了的自己的故事。


故事一


社区服务不一定要叫上一群孩子一起做。如果一个人做,同样也可以展现领袖才华。2013年,一个纽约市的女生(为了保护隐私,我把她叫做K)在她的申请文章里写到,她到一个老人院里做义工。为了慰籍一个儿女从来不来看她,而以看云为生的老太太,K为她弹奏了一个钢琴曲。弹完后老人礼节性地鼓掌,并说自己已过世的先生也很会弹钢琴。和先生缘起是一曲‘Hello, Dolly’。她当初在一个酒吧里消遣。一个男人弹奏这首曲子的时,一下子打开了老太太的心扉,随后的岁月他们携手共渡。K上心了。她马上回家上网搜那首曲目。居然找到了。下个星期,K不仅给老太太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而且好多老人聚过来跟着一起唱。之后的几个星期,老人们都盼着她去。K又学会了不少50年代的曲子。K很有心,跟学校的老师讲,想把老人们邀请到学校的才华秀去演唱,她来做伴奏。老师同意了。于是,老人们合唱的‘Hello,Dolly’成为才华秀里最受人欢迎的节目。K在文章里写到,“Although all the residents were sitting in wheel chairs, their spirits were dancing.”(虽然所有的老人都坐在轮椅里,但他们的精神在跳舞)


这个故事告诉大学招生官这个姑娘真正关心老人,因为她用心去服侍。就这个案例来讲,她的领袖才华表现在她会反复地take the initiative(采取主动)让对老人受益的事情发生,给他们带来欢乐。美国的老人超爱打扮。你们能想象老人们去唱歌前那种打扮时的兴奋劲儿吗?每年,成百上千的高中生去老人院帮助老人,但象K这样做得风生水起的学生,属凤毛麟角。为什么,因为她真正地关怀老人,想方设法给他们带来快乐,从而产生了效应(impact)。K做得好,写得也好。她被哥伦比亚大学,UPenn等多所名校录取,最后她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故事二


这是我儿子的故事。不好意思讲自己的孩子。但要是不讲,肯定对不起大家。Kevin九年级的时候是一个典型的game boy,游戏玩疯了,在所属的学区众多的学生中打游戏比赛,荣获第一名,击败了高年级的学生。Kevin智商超高(IQ=152),但不用功。长话短说。妈妈采取了适当的方法,把儿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妈妈先是和儿子一起玩游戏,以了解为什么儿子这样上瘾,然后和儿子一起分析打游戏的利弊。妈妈把游戏收起来,只在适当的时候让儿子玩,慢慢地Kevin的玩心收了起来。一认真,学习成绩大大提高,名列前茅。从西门子科学奖(Siemen)到英特尔奖(Intel),从Science Olympiad 到USNCO(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大大小小的竞赛中拿了一大堆奖。这还不算。他的对化学情有独钟,于是拉了一帮朋友,在学校里一起成立了一个化学俱乐部。他任president(主席)。俱乐部的活动之一是,Kevin带领他的小伙伴们,去他当地的小学里教小学生们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例如做冰淇淋。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叫化学反应,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并尝到了自己做的冰淇淋。Kevin和他的小伙伴们,小学生们和老师们皆大欢喜。这是个结合了学校俱乐部活动与社区服务,来展现领袖才华的例子。而且,Kevin用他的知识专长去服务社区,并会动脑筋,如何把活动做的生动有趣。这个过程当中,他更多地学会了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Kevin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以上的例子说明,对一个高中生来讲,社区服务与其说帮到别人,不如说更帮到了自己,但孩子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主动开动脑筋去做社区服务。很多学生只管做社区服务,而不问学到了什么。于是,尽管花了很多时间,到了12年级关于自己的社区服务,却写不出有趣的申请文章来。


2016年3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的作者采访了大学招生官,问他们对自己要上大学的孩子们会给什么建议。麻省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 Stuart Schmill 在谈到如何选课外活动的时候说:“If you couldn’t write about this on your college application, would you still do it?’ If the answer is ‘no,’ then you shouldn’t be doing it.”(如果你到了报大学的时候,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讲不出点什么,那么你就不该做。)他的意思是,如果你现在就知道,你在12年级的时候不会就目前的活动写些什么,那么你现在就应该停止,因为你没有想明白你在做什么,从而你很可能浪费了时间,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Schmill主任的教导是中肯的。社区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填满学校规定的服务小时,不是为了帮助别人,尽管你一定会帮到别人。主要目的是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感,时间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生活在和你完全不同圈子里的人的思想、状况和期盼,从而懂得如何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如何定位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在服务中学会想方设法,克服挫折,实现预期的目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都是学做领袖的具体的功课,有领袖素质的学生是美国名校的宠儿。耶鲁大学校长Kingman Brewster曾经说过:“We are looking for students we can help to become the leaders of their generationin whatever they wish to pursue.”(我们在找的,是那些能在我们的帮助下,今后成为他们那一代各自领域中的领袖的学生。)


三.名校录取的终极考虑—展现

一个高中生如果有了


  • 超级好的GPA,

  • 超级好的标准化考试成绩,

  • 超级好的从竞赛中获得的奖项,

  • 卓越的领袖才华,


那听起来应该高枕无忧了。非也。近两年春天每到录取季节,在微信群里都会冒出一些案例:拥有上述的一切或大部分(至少声称如此)但被名校拒绝。真也好,假也好,于是人们群情激愤,再加小心揣摩,但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非常有可能在最后这一哆嗦,展现上演砸了。而且我自己也在当地的高中生里也见过几例。


展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申请作文,面试,和推荐信。


1. 申请作文


申请作文对于大多数的美国大学来讲,比GPA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更有说服力,但对申请美国名校来讲至关重要。作文是你在一切成就都已经尘埃落定之后,唯一一个可能左右招生官决定的因素。但是,一个学生的作文有机会被招生官看,一般说来,是由于她/他有图中的下四项做坚强的支撑。记得不久前,微信群里有一篇文章《揭美国名校招生内幕:80%学生的申请材料没被看完就给扔了》。有的家长属标题党,看到耸人听闻的标题后可能连文章都没读,就大喊“不公啊!”事实上,那篇文章佐证了我在这篇文章中讲述的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下四项扎实的大学申请的基础,那么申请作文连被读的可能性都没有。曾任佛罗里达州劳得代尔堡Pine  Crest School大学规划主任的Marcia Hunt曾讲过:


“Is an essay going to get you in? Probably not if the other qualifications are not there—curriculum, grade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and often test scores. But a poor essay definitely can keep you out and, if you are on the bubble, a great essay can maybe swing the pendulum in your direction.”(一篇好的作文会让你被录取吗?如果其他的条件—选课难度、成绩、课外活动,及很重要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不强,那恐怕不会。但一篇糟糕的作文绝对让你出局。如果你的情况属可录可不录,那一篇超棒的作文也许会让天平倾斜到你这一边。)


—摘自Nourse, K. A. (2001). How to Write Your College Application Essay


大学申请作文不能忽视,更是万万儿戏不得。看看2013年这个女生的案例,你会知道我在讲什么。Suzy Weiss报了多所常春藤大学,结果都被拒了。这是从新闻中能了解到的她的基本情况:


  • 白人

  • GPA: 4.5 (但不知在她年级中排名如何)

  • SAT: 2120

  • 在美国参议院做过实习

说实在的,这个profile属于普通级别。但如果在展现上努把力,兴许上名校还是有可能的。2015年的时候,我曾帮过两个profiles和她相似的女孩进入了康奈尔大学。问题出就出在Suzy同学在作文上太“作“啊。她把“Just Be Yourself”(做你真实的自己)理解成说啥都可以。于是她以嘲讽的名义讽刺做社区服务的同学,讽刺SAT得超高分的同学,讽刺同性恋,并说“我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我的父母不养我了。”总之,文章里多是负面的情绪。


将心比心,你会喜欢跟一个有那么多负面情绪的人天天在一起作伴吗?NBC Today节目53%的听众认为她是在"作"。Suzy同学最后去了密执安大学,好大学,她挺高兴的,还因为她在华尔街时报上发表她的感想,并接受NBC Today节目的采访之后成了名人,接到一些实习的机会,但跟她特别想去的常春藤名校失之交臂了,至少在本科的阶段。这个例子从反面告诉孩子们,当我们写任何消极的东西的时候,千万要小心。可以起始于消极,但不能消极到底。你要做你真实的自己,同时也要对自己对前途负责。

华人孩子里,在作文里“作”的我没见过。但我见过


  • 自以为是,写完不给任何人包括父母看,结果一头扎到黑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被进名校拒绝了的学生;

  • 没做过什么有意义或有趣的事,生活枯燥乏味,一个月写不出一个字,最后在截止日前三天草草了事,然后自然而然被拒的学生;

  • 模仿别人一窝蜂地做雷同的社区服务或俱乐部活动,于是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的学生。


想报美国名校,作文一定要严肃对待。


大学申请作文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从更多的侧面来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学生的优秀。举例来讲,如果一个学生是一个超级学霸,那她/他可能就需要在其中一篇作文里展现自己软性的一面,如对人的关爱或在某个爱好的上的超级建树。如我在《美国名校申请:一个培养与准备的过程》中所说:“感人的作文不是作秀,不是包装,而是实事求是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人性、才华、以及领袖气质,通过自己参与的一个或一些活动展现给招生官。大学申请作文的目的就是要在冷冰冰的数字(GPA,SAT成绩等)上贴上一张温暖的脸。”


怎么感人?先感动你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不要指望去感动其他人。凭什么感人?凭你做过的独特的,有趣的,和/或有分量的活动及获得的有形(如奖状)和无形(如新的认识)的成就。让我再次强调,大学申请基于成就,不是声称。没人在乎你做过什么或相信什么。文章好坏,拿证据说话,成就是做出来的,做什么要有计划。每一个家长都有潜质成为自己孩子的大学升学指导。这是我在另一篇文章《大学升学指导,你孩子真的需要吗?》里面提到的。


什么样的作文有趣?让我来举一个例子。Hospice是美国一个全国性机构,为临死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病人中大部分是老年人。美国各州对于18岁以下的孩子能否参与义工有不同的规定。2014年,我辅导的一个来自俄亥俄州的女孩H,参与了这样的义工。在Hospice,H唯一的工作就是和病人交谈,更主要是听病人说话。作文里提到的一个老太太就喜欢给H上课,从“不要嫁给一个太爱他妈的男人”到“再小清新的猫都会长成暴躁的老猫”,每次课有不同的主题,老人每天盼着H来听她的课。H着实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老人觉得跟年轻人讲课有盼头。于是,出人意料地,老人活了两个月,并搬出Hospice住到一家康复中心,尽管医生说她只能活一个月。作文中提到了老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她在学校里来自同类压力(peer pressure)的惧怕,起到了释放的作用。


同样是花时间,在医院前台做招待几乎没有可能与病人做深度交谈,但在Hospice,对一个高中生来讲,深度交谈就是唯一的任务。在这个故事里,这种交谈给双方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关键是,那么多年来,这是我唯一听说的在Hospice做义工的高中生,非常独特。所以作文也独树一帜地展现了孩子对他人的关怀。这个女孩后来去了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